新聞活動

Newsletter

北京冬奧對永續環境的啟發

聯合報 / 華健/海洋大學輪機工程學系教授


去年初蔡英文總統響應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峰會時說:台灣正積極部署二○五○年達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;年底蔡總統又重申此一決心。而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所宣示的,正是奧運的首次碳中和版本,其超越能源範圍的一些實際作為,應值得台灣認真觀察參考。


這場運動會的場地分布在北京、延慶與張家口的山上。為了達到淨零排放,主辦單位首先力圖以百分之百再生能源電力,供應所有場館所需。而由於原本在北京與張家口一帶,早已生產和建立比其他國家多很多的太陽光電與風力電場,大部分建置這些電場的排放也得以省下。另外十三座新建的建築,也都符合綠建築最高等級認證。


北京重新利用七個二○○八年奧運場地,例如水立方改為冰立方,用作冰壺場地,也省下大量新建場館的排放。因此,當地原本極嚴重的PM2.5等空汙,在過去八年內下降六十三%,二○二一年首次達到國家空氣品質目標。


儘管運動會所用車輛都以氫、天然氣和電驅動,源自建設與航空等旅行的排放,仍不可避免。為彌補這部分,大陸政府在張家口等地種植近六千萬株,包括白樺、橡樹及銀杏等樹種,可吸收近一點一百萬噸二氧化碳。


此外,結合防疫措施,不准外國觀眾並取消當地賣票,省下了超過五十萬噸可能產自旅行與住宿等來源的碳排。這次奧運還首次使用天然二氧化碳取代合成氫氟碳化物冷媒,用於溜冰場,省下二點六萬噸碳排。


被強烈質疑的是滑雪場。由於舉行滑雪及雪板的延慶與張家口,降雪量極低,幾乎完全仰賴人造雪,此需泵送二百八十萬立方米水,再以雪砲製造,需消耗大量能源。主辦單位則宣稱此遠不及延慶與張家口區水資源一成的水,並皆收集自夏季山上的逕流和雨水。


儘管如此,仍有不少人認定奧運會對整體永續性終究會造成重大衝擊。的確,除了環境,永續奧運尚須兼顧經濟與社會層面,也就是說,一場永續奧運,應該是有限的生態與材料足跡、增進社會公平正義以及彰顯經濟效率。


雖然會前世界各方看衰,領導政客甚至大力抵制,但看著閉幕式上,來自全世界的三千名年輕運動員,在現場和諧氣氛中,完全擺脫競賽壓力,欣喜唱跳享受的畫面,不禁令人想起有爵士樂之父稱號的路易阿姆斯壯所唱:What a wonderful world!


資料來源 : https://bit.ly/3p7vFlm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