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活動

Newsletter

《聯合新聞網》智慧健康 醫療照護社區化發展

「AI會取代醫師嗎?」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唐高駿說,仍不可能。記者胡經周/攝影

●AI智慧醫療建立健康風險預測系統,未來將走入社區,貼近民眾生活,從疾病治療轉向預防保健


●即使AI影像判讀精進成熟,但未能參酌病患「人文變數」,仍無法取代醫師

在社區藥局藥師指導下,透過簡易機器拍攝眼底影像,就得知眼部是否出現病變,這情景在不久之後極可能在真實生活中上演。AI智慧醫療技術快速進化,健康風險預測系統愈來愈貼近民眾生活,多名專家昨在「陽明交大智慧醫療論壇」公布研發成果,交通大學副校長、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林奇宏表示,未來醫療照護將朝去集中化、家庭為導向轉型。

陽明交大昨舉行開創智慧照護新契機論壇,交通大學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林奇宏教授以「未來醫院—理念與設計」為題進行演講。記者胡經周/攝影
交大陽明AI辨識眼底影像

陽明交大昨舉行開創智慧照護新契機論壇,交通大學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林奇宏教授以「未來醫院—理念與設計」為題進行演講。記者胡經周/攝影
交通大學與陽明醫學大學將於明年2月1日合併,交大電子資通訊技術和陽明先進醫療照護專業緊密結合,強強聯手,打造智慧醫療,昨舉辦「陽明交大智慧醫療論壇」,擘畫未來醫療照護的願景。

「AI醫療已被大量使用在醫療影像、健康風險預測系統。」交大資訊工程系教授曾新穆說,糖尿病患者眼部易病變,研究團隊結合深度機器學習和巨量分析技術研發「視網膜病變自動辨識系統」,與國內多家醫院合作,收集幾十萬張影像,用AI辨識眼底影像,平均一到兩秒完成一張眼底影像判讀,協助醫師找出潛在病患。

眼底病變辨識準確率逾九成
曾新穆表示,此系統判讀準確率逾九成,未來希望普遍推廣至社區,而非擺在眼科,而是可以進到家醫科,甚至連鎖社區藥局,當糖尿病人定期回診或是拿慢性處方箋時,經簡單儀器「快速照一下」,就能篩檢出早期眼底病變病患。

AI智慧醫療往社區發展
林奇宏說,隨著新一代通訊技術提升,連結與連續的監測系統以及健康預測系統也隨之提升,病人的自我照護意識和能力將大幅增加,連帶也改變醫療照護體系。

過去需要「一大間醫院」才有足夠的經濟和服務規模,將漸漸朝向「去集中化」的方式,往社區發展。

AI再聰明仍無法取代醫師
隨著數位科技的蓬勃發展,AI可能全面取代醫師嗎?陽明大學醫管所教授唐高駿表示,AI在影像、病理等固定的病人資訊判斷上,已有非常顯著的成效,現在各大醫院積極將AI運用於動態的生理資訊,蒐集大量資訊發展成「數位孿生(Digital Twins)」用於疾病預測。

過去醫師利用經驗來做出診斷,往往也「說不出所以然」,似乎只能靠經驗、直覺,但藉由AI蒐集到細微的資訊,讓醫師發現「判斷路徑」,未來也可能翻轉醫學訓練。

唐高駿強調,AI可以輔助醫師做出正確、迅速的診斷,但患者的情緒、偏好以及言談舉止等「人文變數」,卻不是一下可交給電腦的,且醫師並不只限於判斷影像和病理資訊,因此,未來AI還是難以取代醫師。

林奇宏表示,醫學從描述性醫學、分子基因醫學,數位資訊革命後轉型為數位醫學,到現在最夯的智能醫學,變化快速,在邁向超高齡社會過程中,醫療需求從急性醫療轉向慢性病管理,醫界需要深思的是「如何連結?」、「如何將疾病治療轉向預防保健?」。

資料來源: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5071729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