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「住宅法」允許65歲以上老人有資格可承租社會住宅,但未保留一定比例戶數供老人居住,對高齡弱勢族群的保障尚不周全,住宅法中對於老人住宅並無特別之專章予以規範。而且城市大範圍住宅用地取得不易,影響養老住宅或社會住宅的社會福利設施共用空間之規劃,不若日本政策獎勵業者開發「附服務高齡者住宅」之效率。
花大筆錢買公設,就是為了用來享受、提升居住品質,但如果房子買了好幾年,卻因社區售出住戶少,讓公設一直無法開放使用時該怎麼辦?專家表示,若建案交屋多年,雖然房子賣出的成數少,但所有權登記之區分所有權人應早已達半數以上,如果建商有霸佔公設之情形,可依法向本案建商請求返還不當利得。
台灣從對社會住宅完全陌生,到如今內政部推動「8年20萬戶」的目標,社宅已成為實現居住正義的方法論之一。作為台灣興辦社宅的領頭羊,台北市「居住正義2.0」政策納入多元面向,從社宅的興建、招租,到完工後的維護管理及服務,從中照顧弱勢,形成環環相扣的完善規畫,打造出令人期待的台北市居住藍圖
在建築規劃方面,36%低建蔽率、138棵以上喬木,運用垂直綠化,讓綠意從平面躍上空中,為城市的天空,張開綠色的傘。與鄰近河岸、公園連成綠帶, 形成溫度較低的「都市冷島」微氣候;公設會館更配備「空氣過濾全熱交換器」,以高密度淨化過濾網,過濾有害物質,PM2.5的過濾效果更達95%。
年紀漸長,生活需求將漸漸轉變,居住環境上可能需要避免爬樓梯,需要較充分的陽光照進屋內,需要較寬敞而適合輪椅進出的廁所。資策會推估,十年後國內獨居與雙老住戶將高達125萬戶,如何提供貼近需求的銀髮住宅以及相關的產品與服務,是不可忽視的課題。